影视娱乐资讯>>资讯>>内容

群星汇聚的这部三大主竞赛华语片,排片告急,欲看从速

日期:2025-09-15 13:04:46    标签:  

       《艺术学院1994》是刘健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他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团队历时五年完成了这部半自传作品,本片于2023年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24年入选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大名单,2025年6月21日与中国院线观众见面。
       本片目前公映11天,累计票房68.2万元,排片比已小于0.1%。


       影片讲述90年代初发生在南方艺术大学的一段青春轶事。在浪漫又残酷的青春岁月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一群青年人热火朝天的生活着,友情、爱情交织着艺术追求、理想抱负,在充满独特风格的讲述和描绘下,一幅别样的青春画卷徐徐展开。
       《艺术学院1994》作为摩登天空首部出品的动画电影,大胆突破传统配音模式,创新性地集结了董子健、白客、黄渤、仁科、Papi(姜逸磊)、周冬雨、许知远、彭磊、沈黎晖、大鹏、贾樟柯等来自电影界、音乐界、文化界等不同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倾情献声。
       《艺术学院1994》制片人杨城在本片柏林电影节首映后接受采访,解读本片创作故事。(本片广州周边场活动见文末)


       问:在你看来它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杨城:它其实是一部非常单纯的电影。它的创作缘起是导演时隔多年回到母校时,产生的感慨,当年活力四射的老师已白发苍苍,校园也远不是记忆中的样子。青春的记忆铺面而来,有依然清晰的,也有已经失焦变形了,但不管是青春时的苦涩茫然,还是欢乐的时刻,都变得同样美好。中国的发展太快了,所以“时间”对个体而言显得更加锐利,我们内心沧海桑田的速度,有时快的让人眩晕。
       所以它是一部基于导演真切感受的电影,这决定了它非常单纯。没有绞尽脑汁的叙事架构,没有热门议题,一切都是真诚而自然的。当然,它不是怀旧的电影,它里面所表达的,是当下每一个喜欢艺术、热爱生命又有敏感度的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所感触的。
       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愿意花五年时间,去辅助刘健做这个并不容易做的电影。


       问:《艺术学院》美学上应该还是有野心的。
       杨城:《艺术学院》美学上肯定是非常独特的,但可能不能叫野心,对刘健而言也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它和好莱坞动画、日本动画、欧洲动画的美学都完全不同,有很鲜明的中国美学特征,或者更具体的说,刘健勾勒人物、描绘场景的手法很多来自他的国画背景。但《艺术学院》的美学又不是传统的,或者说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民族风”,而是很当代,要给它简单的找个坐标并不容易。其实这也是片子里探讨的话题之一,就是“传统”如何不守旧而是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当代”又如何能找到扎实的根基,避免沦为赶时髦、花架子。
       问:从预告片看,《艺术学院》在制作上明显比《大世界》更精致流畅了。
       杨城:这种变化有更多资金和人力投入原因,更本质的是来自两部影片内容上的区别。《大世界》是一个很硬朗的黑色幽默风格的街头“犯罪片”,所以搞的太精致流畅反而不对了。《艺术学院》故事和人物更日常化,情感更细腻,所以画面就需要细腻精致。
       动画语言要素除了“画”还包括“动”。大部分动画电影的一大特点是“加速”,角色动作的速度和说话的速度都比真人快,从而更容易抓住观众注意力。但就像真人电影不一定要用蒙太奇也可以用长镜头一样,动画电影的“动”其实也可快可慢,一切取决于要表达的内容和想呈现的美学风格,而非越快越好。所以,“流畅度”需要多高,是导演要去做选择的风格要素之一。


       问:用动画电影的形式讲现实质感的故事,在创作上和市场上都很冒险。
       杨城:是,但电影史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当然还有一些冒险失败了,没能写进电影史,但它们也成了有价值的铺路石。固定画框的电影艺术已经进入暮年,创新和冒险的空间已经很局限了,任何不同以往的作品,都是应该被鼓励的。
       《艺术学院》确实难以定义,它是动画电影,但没有奇观和卡哇伊,描绘的是现实生活;它是青春成长电影,但你在电影市场上看的青春片里那套东西这里一点都没有;它是作者电影,但又很好懂;它是老老实实将事情和塑造人物的,不是实验电影,但值得看的地方我个人觉得首先还是它的动画美学。我能预想到它可能面对的一些争议,包括对于一些审美不够开放,知识结构窄一些的影评人而言,它可能也会构成挑战。


       但它其实不是那种拒普通观众于千里之外的那类艺术电影,它画面美,也不难懂。只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接受一个有点陌生的风格。就像一个从来没吃过中餐的老外看到饺子,首先给他带来犹豫的都不会是“味道”,而是这种陌生的食物形式。电影已经沦为快消品了,快消品的特点是得符合使用惯性,不需要用户动脑子,如何让观众愿意多去理解一部特别的电影,是一个难题,影评人和媒体很重要。
       问:据说《艺术学院》入围了之前的戛纳导演双周,但没有公布,最终时隔大半年在柏林主竞赛首映,这其中的曲折困难可以说说吗?
       杨城:任何一流的电影节,其根基都应该是对电影、电影人的爱和尊重。不管是导演双周,还是柏林电影节,都让我感受到了这一点。去年导演双周等到了最后,但三四月份的北京正在经历疫情,我们完全来不及做完那些必须完成的工作。所以很遗憾错过他们的美意,他们最后就此发表的声明非常考虑我们的感受和利益,我和导演很感动。
       柏林也是一样,给与了充分的耐心和理解,得益于他们愿意延后发布,所以我们最终赶上了。


       回顾做这部电影的五年多,最大的困难其实还是疫情。它让这个电影延期了两年才完成,我们几度弹尽粮绝。在停滞的时期,导演又不断基于新的灵感和要求升级制作难度,最终它的时长和画面精度都远超了最初的规划。
       问:春节档市场回暖,柏林又有十几部中国电影亮相,有人开始说“中国电影的春天来了”,你认可吗?
       杨城:记得去年还有很多人调侃“中国电影已死”,现在又“春天来了”。我觉得首先中国电影不会死,电影人是很顽强的,疫情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这两年依然出现了现象级的艺术电影作品,包括上映的也包括没上映的。市场方面,大家刚阳过,就来了一个现象级的春节档,如果那时中国电影真的已死,这些电影不可能忽然冒出来。至于春天有没有来,我觉得最近变好的趋势是很多人都感受到的,但行业的春天不会不请自来,也不应该总是来去不定,这需要和中国电影相关的所有人持续努力,包括管理者、从业者、电影评价体系里的媒体、影评人,以及观众。


       问:说到评价体系,你做过电影记者也曾经写影评,你怎么看现在的影评生态?
       杨城:我现在也挺喜欢看影评的,看完电影就第一时间就去看影评。看电影前不看,因为会影响我观影感受。其实我认识的绝大部分导演,都是非常看重影评和影评人的,只是他们希望这个领域能更严肃更专业,这样他们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创作营养。
       影评的阵地从纸媒转到BBS、门户网站、现在又全转到自媒体了,加上电影营销行业的兴起和内卷,影评领域的乱像很多是自然的。这就是跳脱不了的一个必然阶段。只是希望与此同时,与此平行,严肃影评能不要被完全淹没,希望更多高水平影评人出现,希望高水平的影评能被更好的传播。建设对影评人的评价体系也很重要,这个体系完整了,才能进一步支撑到电影评价体系的建设。


       问:你和刘健第二次进主竞赛,这次依然没有得奖,有失望吗?
       我还好,只是看到有些同事比较失望有点心疼他们。去过那么多电影节,也在很多电影节做过评委了,比较知道一份获奖名单是怎么出来的,那么多影片报名,入围的就是很好的电影,几位评委出于自身的趣味选出获奖影片,一切皆有可能,并不代表绝对的高下标准。
       也为那些获奖的影片主创高兴,很多影片看起来比我们的电影更加艰难,更需要奖项的帮助,有几位的获奖感言我都听的要流泪了。

相关花絮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英语词典 曲谱 快连加速器

好三五二剧情网致力于提供最新电视剧剧情介绍 、电视剧分集剧情明星个人资料 Copyright @2008-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好三五二剧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2011028号-3